讲座时间:2017年5月26日(周五)上午9点30分
讲座地点:红角洲校区行政楼C457会议室
主讲人:刘勇 博导
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、马克思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《20世纪中国文学史》首席专家、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文学博士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副主编。中国鲁迅研究会、郭沫若研究会、老舍研究会理事。
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,在《新华文摘》和《文学评论》、《文艺研究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,出版学术著作数十种。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,主讲“中国现代文学史”获北京市精品课程,主编《中国现当代文学》获北京市精品教材,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宣部“五个一”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。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、新加坡新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课程教授、香港大学访问学者,并先后在美国、俄罗斯、英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希腊、瑞士、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韩国等国家讲学和文化考察。
刘勇教授关于文化的论述:
美丽中国和幸福民生都需要文化支撑。没有历史文化的积累,没有文化建设的繁荣,尤其是没有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,无论美丽中国还是幸福民生,都是难以实现的。
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底蕴。丹麦是一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小国家,但它成功借助自己的“文化名人”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。人们不知道丹麦有什么名牌产品,但全世界都知道丹麦有最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。苹果产品在全世界的风靡,靠的不仅仅是质量,还有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。苹果不但擅长制造“酷产品”,更善于建设“酷文化”,比如特立独行、简洁主义等,苹果也成为了文化魅力的代名词。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,中国要想长久地持续发展,就必须使我们的文化强大起来。
文化是民生改善的动力。创新要以文化为底蕴,而文化是没有捷径可走的。不能说你拍了一个电视剧叫《北风那个吹》,我就拍一个叫《雪花那个飘》,然后他再拍一个叫《雪花那个飘飘》,这不叫创新。提倡创新也并不代表要全民沸腾,要真正安下心来,扎扎实实做一些文化建设,比如形成广大市民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。读不读书对一个民族很重要。改善民生有两个基本层面:一是让人民享受更多物质生活;二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素养。文化使民生更幸福!
欢迎广大师生参加!
科研处、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、
文学院、商学院
2017年5月23日